快速導航
7月25日,佛山市即接到了上級要求核查通知:分兩個批次,在8月10日和8月底之前,分別完成2.8萬多臺大宗用戶記錄和1.6萬多臺小宗用戶數據的入戶核查工作。
國家開始了對高效能財政補貼的核查行動,而引發這次核查行動的是“節能惠民”數據庫的異動:就在能效新標實施的前夜,今年4、5月份,各大空調廠商上報的數據突然增加很多,幾乎把補貼額度都“突擊”用完了。
負責佛山市禪城區核查的是佛山市節能協會秘書長黃曉東,他則含蓄地用“勉勉強強”來描述核查的情況,“查的結果,有些是有,有些是沒有,有的電話可能有問題,可能是留錯了……”
“數據明擺著不靠譜”,佛山市經貿局節能與循環經濟科副科長周平康告訴《望東方周刊》,正是緣于此,主管部門懷疑一些空調廠商有虛報數字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行為。
7月前后,財政部、發改委等相關職能部門陸續召集各大空調廠商座談、詢問:“你們的數字有沒有報大?為什么突然增加這么多?如果你們報大了,你們現在可以糾正,糾正以后不計較、不追究,如果你們不糾正,追查出來,就是騙取國家的錢,后果就嚴重了……”
這一招很靈,有廠家當場就“繳械”:承認自己謊報了數字,但也有廠商很“不識時務”:“你要查出來,可以殺我的頭!”
這種調查方法本來也不是很科學,導致很多情況沒有辦法精確核實。根據他們掌握的資料,第一批次的大宗用戶多為個人,很少有企業和單位,也有本身就是經銷商的。一般愿意帶工作組去入戶核實安裝情況的,都是沒有問題的。而如果有問題,那他們肯定會想方設法拒絕,比如以“在外面開會,實在回不來”等說辭推辭,一旦被拒絕,調查組很難去實地核實。
周平康告訴本刊記者,因為時間緊、任務量大,而且在沒有行政執法的前提下,入戶調查被拒絕的概率很高。到8月5、6號,他們也僅完成了第一批次大約百分之七十的工作。
調查中出現了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況。比如說,按照空調廠家上報的數據,有位老太太買了52臺空調,但接到電話之后用戶驚詫莫名:“我只買了兩臺啊,怎么你們會說是52臺呢……”